1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2014年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92歲高齡的國家科技最高獎獲得主吳良鏞院士一手拄著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一步一步緩緩走上了報告台。他用35分鐘講完了以《志存高遠身體力行》為題的報告。
  35分鐘的報告,吳良鏞院士是站著講完的,據他說是因為站著作報告講得精神。雖然吳院士熱情高,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後排的一些學生還是用伏案睡覺表明瞭自己的態度,學生聽報告睡著的照片剛一發出,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議論,將板子打在學生身上的占大多數,認為如此德高望重的老科學家以九十歲高齡上臺不辭辛苦的給大學生傳到授業解惑,學生們理應尊重和認真傾聽,睡倒一片的情景,實在讓人感到嘆息;也有人認為這是學生的自由,沒有興趣聽,或者晚上睡的晚,精力不夠,趴著睡一會也未嘗不可;還有人甚至將責任推給吳良鏞院士,認為還是老院士講的內容沒有什麼大學生感興趣的興奮點,所以學生不愛聽……
  上述的分析或者說抱怨或許都有那麼一點道理,但是對於院士講座中學生睡倒的現象,筆者認為還有一些人應該負一些責任,那就是報告會的相關組織者。
  在中國,最不缺的就是各種報告會、座談會、某某先進事跡宣講會,而這種會議的聽眾基本上都不是自願報名前來聽會的,大都是單位組織,而且是有名額指標的,一個單位必須多少人參加,都是根據上級部門的統一籌劃,層層分解到下級各個事業單位以及高校。這種組織形式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有些人本來對這種報告會一點都不感興趣,可是因為是單位統一組織,所以少數人即使沒有興趣聽,也只能隨大流硬著頭皮去聽,如果聽講座的座位比較靠後,演講者的演講內容再沒什麼新意,睡覺打瞌睡好像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所以,當我們在舉起“不能擔當的一代”的批判大棒準備教育這些睡著了的大學生的時候,是否也可以適當的考慮一下每個人的喜好,無論老院士的演講內容如何精彩,總會有少數人不願意聽或者恰好沒有心情去聽,這個時候我們是否可以採取自願報名的原則,讓那些真正想聆聽大家聲音的同學來聽講座,而不是只為了湊人數,撐場子,就拉一些本不想聽講座的人來充數,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17日,有人在網上貼出了吳良鏞院士演講的全文,客觀的說,演講內容一點都不老套,都是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大學生以交心的態度去交流,所以對於極少數大學生聽講的現場睡著了這件事,其實也沒必要太在意,因為從圖片看,睡覺的也僅僅就是最後排幾個學生而已,按照國內的開會“慣例”,主動跑到最後排找座位的,基本都屬於準備借會議時間眯一會的類型,所以幾千人的會場,有那麼三五個睡覺的,真的用不著上綱上線的批判當代大學生多麼不懂擔當。
  既然講座是精神的洗禮和價值觀的接受,那麼必須是以自願為前提,因為精神和價值的接受,都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如果一紙通知就把人給組織來了,帶著捧場的心態來聽報告,效果豈能好?所以,以後組織一些類似的宣講,還是要首先把聽眾組織好,不能靠一個通知就完事,這樣,類似的尷尬還會出現。(聞新)  (原標題:院士講座學生睡倒責任不全在學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p65qpbf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